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中国中医药报】中医药文化之花盎然盛开

发表时间:2019-11-08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次数:3245

文化俨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但一座建筑就是一段文化的记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就是让中医药文化渗透事业发展脉络,融入群众精神生活的实物载体。

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绘就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到聚焦重点、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基地建设正像如椽画笔,勾画美好未来。

 

木聚成林:让文化建设引领中医药健康发展

推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百年雕花大门,绕过广绣屏风进入大厅,时光仿佛倒流百年。大厅正面一个药台,内有“掌柜”和“伙计”在药柜前“执药”。一旁的“坐堂医师”正准备为“病人”把脉。 “这是用高分子聚酯做的人物,让游客能身临其境了解中药制药过程。”该博物馆馆长黄一文介绍,现在,每年都有超过3万人次海内外游客来此了解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吹响中医药文化建设号角,让文化引领中医药健康发展,是中医药人执笔绘就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蓝图的初心。

“从2005年项目启动时的10家到现在的81家,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选择有深厚文化底蕴、能展示中医药文化特点、有科普教育作用的场所作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比如文物古迹、医院等能进行中医药文物展示,百草园、药用植物园能进行中药材展示”。该负责人表示,随着基地数量不断增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基地的管理也在日益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在建立分类遴选标准、细化遴选要求及流程、建立评估管理机制等方面努力。”

目前,全国81家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总面积近45万平方米,收藏展示中医药文化相关展品8万余件,年平均开放天数306天,年接待参观人次达一千余万,每年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3000余场。“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影响下,大众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对中医药文化认同度也在提高。”该负责人表示。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正如遍布祖国大地的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将点燃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熊熊之炬。

 

风格成景:勾勒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特色画卷

朱红的柱子,灰色的砖瓦,院内药草飘香,位于北京市崇文门商业区中一套四合院内的同仁堂博物馆,萦绕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这是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一张侧影,画好这张“工笔画”,要用中医药画笔细细勾勒。

框架图要用中医药特色之笔起草,体现传统中医药特色。“目前,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涵盖博物馆、遗迹遗址、医疗教育机构等多种形式。”该负责人说。

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陵园、安徽省亳州华佗纪念馆等每年会举办大型公祭仪式中医药特色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其他类型基地,在装修风格上,多以大气、厚重、典雅、古朴为主基调,配以屏风、窗格、雕花等传统元素;内部设中医史馆、中草药标本展示区、中医文化墙、中医古籍研究等版块。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注重运用廊、馆、墙的建设来展示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让群众在诊疗时提升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信任。

确定好框架图,要用中医药资源之笔立栋画梁。中医药资源是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精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御生堂博物馆内藏品远至商周,近为民国时期,从宫廷药品、药具到民间医生行医、采药的器具一应俱全;陈李济博物馆展示的储藏陈皮,百年而无虫霉之变,体轻而气味清香。

此外,各基地还把科技元素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系统,电子触摸展示平台等载体“盘活”中医药资源,让中医药文化以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现在群众面前。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用中医药历史文化之笔运气造势,更能烘托出中医药的内涵。“同仁堂”“乐家老铺”“陈李济”等老字号牌匾背后是众多中医名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云南省腾冲药王宫 、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等古迹收藏着大量珍贵的中医药文献资料;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山西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等则是深藏于校园的中医药文化宝库,让莘莘学子感受中医药魅力。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西藏自治区藏医药博物馆、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等是立足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型中医药博物馆,用民族特色之笔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造门开窗。“他们已经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向世界展示民族医药的重要窗口和金名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蔚然成风:中医药文化润物无声融入生活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蕴于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之中,化为城市之气,进入群众生活。

“这个香囊真好看”,四川省中医药博物馆内,前来的参观的小学生围在中医药香囊制作台前不愿离去。“文化基地要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四川省中医药博物馆负责人谭红兵说。

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主力军,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广西药用植物园等各基地正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医药体验活动、科普讲座,让中医药文化浸润孩子们心灵。广东省中医院主要通过增设VR技术采药、虚拟诊病、虚拟药房等游戏形式,提升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中医药文化进社区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从陈李济发起的“为爱撑腰·健康中国”社区公益行活动到山西中医药博物馆每年九月九日举办的“让健康走进生活”活动,各基地都发力服务基层百姓。三亚市中医院副院长张卫表示,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社区活动,提升了群众对中医药的参与感、认同感。

各基地中医药+文创的形式也让中医药迸发出新活力,实现了中医药文化入脑、入心、入生活。例如,河南省开封市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设计开发的“大宋系列”中医药养生产品便成为“网红”。该系列产品将宋代皇家养生秘方与现代中医药科技相结合,开发的大宋系列膏方、养生茶、养生枕等系列产品,深受百姓欢迎。此外馆藏的复、仿制品,工艺品摆件、文具等文创产品制作也越来越精致。让群众寻中医药文化而来,携中医药文化而去。

各文化基地不断丰富传播手段,打造电视、报纸、手机APP、微信等全媒体形式,向国外传播中医药文化。“我在网上看到中医针灸,趁着来中国旅游的机会,一定要体验一下。”在三亚市中医院,来自俄罗斯25岁的叶莲娜说。三亚市中医院年均诊疗1万名左右的外国游客,作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这里已经向海外打开了体验中医诊疗技术,感受中医药文化的一扇窗。

全国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成效斐然,中医药文化将惠及越来越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