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CORPORATE CULTURE

新时代档案工作赋能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陈李济样本”

发表时间:2025-07-04 作者:李佳纯 浏览次数:9

在广州海珠区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的静谧展柜中,一份泛黄的《陈李济良药集》无声诉说着岁月。其纸页承载的不仅是参茸白凤丸、乌鸡白凤丸等古方正药的功效禁忌,更烙印着一家药厂四百余年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这份珍贵档案如同一个微缩的“黄金时代”:中英双语记录的上海山东路、香港皇后大道、新加坡大坡大马路等分店地址,勾勒出陈李济早年跨省越国的贸易网络。名优产品如乌鸡白凤丸,正是凭借这张经济之网飘洋出海,成为中医药文化远播的使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的守护者,陈李济深知档案承载着古老智慧,是可触可感的文明印记,始终珍视档案的价值。2004 年,岭南首家中药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建成开放。馆内珍藏丰富,从明代青花将军坛、清代斗彩贮药瓶,到酸枝木药柜以及AI智能诊测仪,每一件器物与文献都宛如中医药文明的“活化石”,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其实早在博物馆筹备阶段,档案工作就已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参考退休老员工谭源深手绘的钢笔系列画作《回眸》,博物馆成功还原了前店后厂的建筑结构、场景布置以及制药工艺的设计,让历史场景重现眼前。自博物馆建成后,陈李济更加注重实物档案与传统技艺的深度融合,将蜡壳药丸制作、百年陈皮炮制等核心技艺转化为可传承的档案资源。借助工艺流程影像记录、传承人建档等多元手段,构建起完善的非遗档案管理系统。

20 世纪 8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陈李济蜡丸生产工艺拍成纪录片向全球推广,这正是档案在国际舞台发出的响亮声音;进入 21 世纪,陈李济启动“药工拜师仪式”“非遗传承拜师仪式”并摄像存档,为“师带徒”这一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追溯的影像依据,实现了从静态档案到动态实践的升华,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引下,陈李济以创新思维激活档案生命力,打破传统档案“束之高阁”的局限,使其从库房深处走向公众生活,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魅力。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持续开展“制药真功夫”非遗研学、非遗课程等活动。在这里,大众不再是档案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走进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三刀法”开新会陈皮、古法手工搓大蜜丸等传统技艺的乐趣,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档案资源更成为陈李济创意的源泉。2015 年“陈李济首创蜡丸形象大赛”中,古老的蜡壳包装工艺被赋予新的生命,化身为憨态可掬的吉祥物“长生”。以此为蓝本开发的衍生品琳琅满目,从精美的冰箱贴到美味的陈皮红豆雪糕,巧妙地将档案中的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日常,让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韵味。2024 年推出的珍品“贡皮”,更是档案智慧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其精准还原非遗古法蜜熏窖藏工艺,在年份陈皮的基础上,以蜜糖熏制,让蜂蜜蒸汽与陈皮在时光中交融陈化。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档案中深藏智慧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运用。通过这种方式,陈李济让档案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图片,而是变成了有温度、有味道、可触摸的文化产品,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档案工作更深嵌于陈李济改革发展脉络,成为驱动“大南药+大健康”双轮战略的隐形引擎。依托企业特有的百年陈皮档案库,陈李济构建起新会地理标志陈皮溯源体系,实现种植至加工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为现代科研提供了坚实支撑,助力品牌扬帆出海。2016 年,陈李济参与拍摄的《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借助蜡丸工艺档案、清代海外贸易单据等珍贵史料,向世界讲述了中医药沿古丝路传播的动人故事——从最初的陌生与好奇,到后来的接纳与推崇,档案无声见证了中华健康智慧与全球的相拥相知。

从明代十六字合伙文书到今日数字溯源体系,从泛黄《良药集》到“长生”潮玩,陈李济的档案工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步步生新。这些纸页与实物所承载的“诚信为本,同心济世”精神,既是中医药千年文明的忠诚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勇敢创新者。陈李济以档案为墨,不仅续写着“让世界看见中医药”的壮阔篇章,更生动诠释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深刻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