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济首创蜡丸工艺 引发中成药包装革命

2015-09-21

         

 

据中国药材公司考证,蜡壳药丸起源于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清朝初年,首创者为陈李济。清康熙年间刘继庄在《广阳杂记》有载:“周少参,陈海槐,广东蜡丸皆此二家所制,周卖中土,陈主外夷”,可见陈李济药厂在康熙时代以前就颇有名气了。李调元《粤东笔记》也有言“南方草木,入药者甚伙,市人制丸裸蜡,俗称广丸,远方携用颇验”等。黄佛颐写于晚清、民国初出版的《广州城坊志》引清代文献记载:“双门底陈李济蜡丸药肆,肇自国初。”

 

已故中国药材公司科研处高级工程师朱晟曾在《蜡壳药丸与陈李济》一文中推断“蜡壳药丸起源于陈李济,这是无疑的。”蜡壳出现在广东自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岭南天气潮湿,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分,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如何防潮湿防霉变防虫蛀,满足远足人群甚至海外购货的需求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蜡壳药丸的出现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首先是要有资本较大的药铺和较高技术的制药人员,才有能力研制成功蜂蜡与木蜡混合后,既不软,也不硬的蜡壳。同时由于广东中草药多,气候湿热,又是进出口贸易要地,外因的条件也促成了它的问世。蜡壳药丸的制作无疑是医药界的巨大革命。抗战期间,陈李济附近的一口井中曾捞上来许多“蜡壳大蜜丸”,经过十数年浸蚀而丝毫无损,其制作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由于打壳、蜡壳周转及入、烙、封、剪、印等各工序均要用蒸笼装载,因此当时全厂上下都见到蒸笼,据统计,1958年全厂共有1。2万多个蒸笼,“蒸笼王国”的别称也不胫而走。

返回首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