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艺成为“广药”的代名词

2015-09-22

当今科学昌明,药品浩如烟海,包装更新换代日趋频繁,唯独我国特产的蜡壳药丸历经不衰。据中国药材公司考证,这种剂型起源于清朝初年,首创为广州陈李济老号。

广东地处岭南,自然气候潮湿,传统的中成药易发霉变,且一些香料的中药材因药性挥发而影响整体药效,并无法满足人们远足之需。陈李济的管理、技术层的人员发动员工变革,经过技术人员研究和一线人员的实践,陈李济人总结出煮蜡、串圆子、蘸蜡、鎅壳、入丸、封口、剪蒂、盖印等8道手工工序。其蜡壳是蜂蜡与木蜡混合浇铸而成的,先割成半球形,然后将丸药裹在其中,再用蜡密封,这样就可久存而不变质。

早年,这一包装改革成功推广后,在其它制药中心的北京、杭州等地制药业引发了中药生产的“包装革命”,1981年,联合国世界科教文组织曾委托北京中医药学院和北京科教制片厂,选择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纪录片,向全世界推广。

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李济人不想制好的药丸落入日本人的手里,将药丸投入井水中,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人们从井中捞上药丸,打开一看,意外的发现药丸完好无变质。

 

独特的历史个性,也奠定了广药陈李济在我国制药史上的历史地位。陈李济的蜡丸一度成为“广药”的代名词。起初因工艺复杂先用于贵重药品,自动化生产之后,这套封装工艺被更为广范采用,并延续至今。直到现在,陈李济荣获国家银质奖、畅销海内外的壮腰健肾丸等古方正药,以及国内众多驰名中成药,仍采用蜡丸剂型。

返回首页
关闭